一部熱劇,兩本熱書,三個問題--來自奴隸社會

 

  我上一周在狂追韓劇《迷霧》,距離上一部看的《星你》已經恍如隔世,而韓劇的水準也讓我驚覺一日千里,仿佛穿越了五千年。正好本周我也陸陸續續看完了 kindle 版的《原則》和《Social Animals》,原本這些不相關的劇情和書籍,竟讓我莫名有點觸動,覺得可以放在一起寫寫。

 

橋水基金創始人的這本《原則》講的是生活和工作的經營原則,圍繞著如何作一份有意義的事以及如何開展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展開。David Brooks 的《Social Animals》是一本講述愛,性格和成就潛在根源的社會學著作。

 

《迷霧》呢,除去玄疑、陰謀、激情的成分,最讓人著迷的是女主角高慧蘭這個人。她尋找並捍衛著實現正義社會的終極新聞理想,無論手段是否值得稱道,都沒有退縮過半步。另外是她營造出的深度人際關係,特別是她與老公之間演繹著高級的愛情,互相成全與扶持,不論其間的出軌、猜疑、分居,在重大的原則面前兩人始終不離不棄,並肩而戰。另外,一路上,她敵友莫辯的上司,原先虎視眈眈的下屬,以及橫眉冷對的公婆都被成功圈粉,成為她忠實的擁躉。姑且不論劇情本身對塑造主角是否有太過瑪麗蘇之嫌,作為觀眾,我自發有一種很的情緒。

 

為什麼心嚮往之?為什麼很燃?書和劇都著眼講了兩個人生最基本的訴求:意義和關係。呼應了弗洛伊德說過,愛和工作是人性的基石。而所謂強者,便是在這兩點上都做得成功。

 

1

訴求一:意義,我們為什麼要那麼拼?

 

先來說說意義。

 

人是一種最愛給自己人生找意義的動物,而且不可遏制。尼采以前就說過人對意義的追尋是他一生最主要的動力。有了一個活著的為什麼,一個人就幾乎可以忍受任何活法。Man’s search for meaning is the primary motivation in his life. 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for can bear with almost any HOW. 

 

給我一個意義,就能活過此刻和一生。

 

意義和內驅力緊密相連。為什麼我要做這件事?為什麼我非要做這件事?為什麼我一直要做這件事?

 

馬斯洛的五層需求理論算是一個很好的基本框架解釋了人性的需求。倉稟實而知禮節。先從生理需求開始,過渡到安全感,人際歸屬,最後到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實現。通俗一點講,大多數人受到的激勵是世俗定義的成功,比如名利權勢都算是在贏得尊重這一層次的某種體現。

 

但最上面的自我實現路徑就沒那麼清晰可辨了,通常是因人而異的。每個人的天賦、個性、成長環境、心理結構、所屬社會文化都大相徑庭,於是活出自我,實現潛力,變成了一件不是那麼容易進而奢侈的事。但是一旦找到的人,就如葉落歸根、水滴入海般自然,與所做之事天人合一。如同音樂家融於樂曲、數學家融於方程、演員融於劇本,這種美妙的結合往往被人稱為心流或高峰體驗。凡是歷經過這種打破自我和外界對立的人都覺得那些瞬間忘我而妙不可言,甚至心生敬畏,也會倍感自己之渺小。

 

高慧蘭一直有這種 bigger than life (高於生活)的信念,所以她把九點檔主持人當成正義新聞的化身,自己給自己賦於了強大的信念。

 

拼,為愉悅,或為痛苦

 

但相信一件事的價值並不代表或決定了內驅力本身的大小。

 

我常常看到人被兩種方式驅動,一個是愉悅,另一個是痛苦。

 

愉悅是說一個人對某件事樂此不疲,百折不撓。這是真愛,他在這件事裏發現了很多樂趣,千金不換,這是個人對世界的突破口。通常這和一個人的天賦和強項息息相關。在這件事上,他做起來有比較優勢,比別人更有潛力。比如同樣去實現正義社會,高慧蘭選擇做一名新聞工作者(從記者到主持人),她老公選擇做一名法律人士(從檢察官到律師),這兩人的目的一致,但實現方式不同,便是兩人天賦、能力與興趣的不同。自我實現便是要找到某一種特定實現自己價值的方式。職業是最直接的個人對世界交付的方式。

 

被痛苦驅動的往往是個性要強的完美主義者和早年經歷過挫敗的人。他們不能容忍站上成功寶座的不是自己,不能接受同儕超越自己,需要徹底擺脫早年落泊的陰影,儘快出人頭地。這麼說起來好像把這類人說得很不堪,其實這些人的內驅力往往是最大的。童年及早年有過匱乏感的人更有動力奮發圖強,比如高慧蘭就是一個很典型的形象。單親家庭,差一點沒錢讀大學,所以她後來的拼命和對事業的珍惜也不讓人太過意外。她教訓起後輩劈頭蓋臉地問:熱切感,迫切感,非他不可的緊迫感,我在你身上沒看到這些。

 

 

與此相反,含金鑰匙出生的富家人弟往往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一種安於現象,不思進取,淪為扶不起的阿斗,不勝枚舉。還有一種反而是拼命三郎,像美國總統的大女兒,常年只睡四五個小時,向世人證明自己絕不是靠家族混飯吃的。

 

巨大的愉悅和巨大的痛苦都是內驅力的推手,如果有些人同時受到兩者的作用,那就是燃燒的火把本尊了。

 

比如 Elon Musk,我相信他既有創造工程類事物的極大天賦,又有不能接受達不到自己期望值的完美主義傾向。就像在《原則》中敘述的,在回答為什麼想要創辦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他說他覺得地球可能沒法避免受到外星災害,所以應該儘早計畫登陸其他星球計畫。當他發現 NASA 還沒有計畫時,便決定自己去研究,此時他並沒有任何火箭知識。結果他真的做成了。我相信對宇宙志存高遠的人比比皆是,但是驅動力如他一般的人是極少數,這樣的人容忍不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之大,因而永遠勢如破竹地在主動進化。

 

對大多數人來說,鈍感力保持了一生。生而為人,既沒有感受過那種翻江倒海的愉悅,也沒有經歷過撕心裂肺的痛苦。所以內驅力始終都是一個不上不下的水準,符合大數分佈的原則。我們生活中沒有出現那麼多的高慧蘭,我們也知道大多數時候我們在意願力上就輸了一籌,事情遠沒有到需要我們拼天賦的時候。渴望是一個難能可貴但並不屬於大多數人的品質,我們最多只是望望。

 

拼了,就能幸福嗎?

 

年輕的時候,浮雲遮望眼。我們總是難免會沉醉於聲色犬馬的,誰沒有過虛榮心爆棚的時代?慢慢地,隨著年齡增長,衡量事物的因素就會變化。就像錢依然是重要的,但還是會冷不丁考慮一下自我實現和意義的問題,在務實之餘也妄圖務一下虛。

 

我的男神邵亦波不久前發表了一篇向人類苦難挑戰的文章,宣佈他成立了新型風慈善基金指向解決人類的內心需求:

 

人們想要吃糖,其實需要的是營養;想要性刺激,其實需要的是親密無間的關係;忍不住埋首在手機裏,其實是渴望每分鐘都過的有意義;想要名利,其實需要的是愛;想要財務自由,其實需要的是心靈的自由和開放。

 

這一點上,男神已經突破了五層需求,達到了馬斯洛所說的超越自我實現的境界。目前世界上許多成名的公司都是建立在滿足人性需求上的。比如臉書是基於人們對虛榮的需求,外賣是基於懶。商業上的成功,大都建立在滿足食色貪嗔癡等的七宗罪上。但這些商業上的成功和人心的幸福往往南轅北轍。

 

人核心的訴求從未改變。若想逃離空虛、孤獨、迷茫、焦慮,若想內心充盈、快樂、幸福、踏實,就必須賦予自己存在感的意義,交付給世界,以及建立起深度關係。

 

2

訴求二:關係,如何才能走向深度?

 

再來說說關係。是的,沒有關係,便不會幸福。比如最後一集站在事業顛峰,人如春花的高慧蘭依然數次回答不上來這個問題。

 

有能量才能產生連接,進而產生強關係

 

首先是能量管理。每個人都是一個發射光、熱和一定頻率腦電波的能量體,每天我們都無意識的置身在一個能量場中,向外界發射著各種各樣顯性或隱性的能量,期待有同類能接收到,形成鏈接和交換,產生各類化學反應。

 

深度關係,或者說愛,都是建立在有能量的前提下。本質上,深度關係都是一場場的能量交換、流動、滋養。這個能量既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一個能量少的人(通常身體狀況不好,沒有熱情)是很難激發或培育出一段深度關係。比如,為母則強。面對小孩,母親都有這樣的體驗,明明已經累得半死,但是仍然能夠激發出無窮能量來呵護和滿足小孩。

 

能量除了多和少,還有正和負。光與影從來都一起來。淺關係的人大概只能看到你的光亮面。深交的人才會看到,忍受,消化你的陰暗面。人生最彌足珍貴總是那些陪你走過黑夜,舔過傷口的人。《原則》中說學習分享最難分享的事,這世上可以分享痛苦的人並不會那麼多。

 

在成人世界裏,擁有深度關係的人能量級別都差不多。這種相似的重量和密度讓彼此之間形成有距離又有引力的星球體系,不會力量小到被完全吸進黑洞,也不會遙遠到形不成鏈接。

 

雖然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強關係與弱關係自然對個人的健康都非常重要。但對個人的幸福指數而言,強關係的強度是更好的風向標。

 

競爭連接,找到你的哈姆雷特

 

其次是認知模式。

 

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人很難和每個人都作成朋友,達成知己的更是寥寥。其中擁有類似對世界感知和判斷模式的人相對來說共用著對世界相似的入口,容易溝通,形成鏈接。作過 MBTI 性向測式的人都明白,大千世界,人就是有那麼多種類型。抽象感知世界的人就很難和具象感知的人解釋清楚同一個概念,情感導向的人也不太能和理性至上的人形成共鳴,樂觀的人和悲觀的人也說不到一起。這就和向一個沒有嗅覺的人形容花香一樣幾乎是不可能的。

 

儘管心智如此不同,我們在潛意識裏是那麼好勝,總希望以自己的方式拉攏人心。對此《Social Animal》這本書裏對人際關係有一段精采的關於競爭連接的闡述:

 

 

我們一生中花了大量時間試圖讓別人接受我們的心智方式,並且試圖抵抗同樣來自別人的心智壓力。從更廣義上說,人們並不只是連接,而是競爭連接。我們互相競爭,贏得名譽,尊重,注意力,以幫助我們與其他人連接。我們企圖以超越對方而得到對方的認可。這就是我們複雜遊戲的內在邏輯。

 

We spent large parts of our lives trying to get others to accept our patterns –and trying to resist this sort of mental hegemony from others. On a broader scale, people don’t just connect, they compete to connect. We compete against one another to win the prestige and respect and attention that will help us bond with one another. We seek to surpass one another in earning one another’s approval. That’s the logic of our complicated game.

 

愛,因為深度,才會嚴厲

 

所以深度關係之間都有一種強強聯手的張力,彼此之間的尊重、關注、認可都來自於一次次認知模式的交鋒對撞。高慧蘭與她老公,同事以及上司之間無數次狹路相逢,對峙中彌漫著看不見的火光。在這些對立衝擊中,她才慢慢建立起了自己與他人的鏈接。

 

深度關係就像《原則》提到的,是一種嚴曆的愛

 

世上大多數淺層關係都是基於交易心理的。我們從小就習慣了付出什麼,獲得什麼這樣一種回饋機制。對人際關係也是如此,甚至在親子關係上也是這樣。小孩子就明白今天我完成了作業,媽媽會獎勵我一顆糖。整個世界的體制都偏向於即時的,講究效率的,量化結果的交易方式。深度關係則是不求回報的長期的愛。就像高慧蘭的老公對她的態度一直是讓我來愛你,至於你愛不愛我無關緊要。像種植一棵小樹苗一樣有耐心,有付出,有成全。

 

最終,關係和意義是一體的。與你建立起深度關係的人往往也是具有相同意義指向的人。

 

 高慧蘭的老公愛上她的時候,就直接切中了她內驅力的底層代碼。他在小酒館裏第一次約會問她,你要那麼成功做什麼?你要爬得那麼高做什麼?高慧蘭坦蕩蕩地說,為了實現正義社會。他笑起來說,那麼讓我來作你的名片,讓我來幫你。

 

 

韓劇也編出了這麼燃的靈魂邂逅,我真是很服氣。 (不過此劇最後還是難逃爛尾的命運,一聲歎息……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韩剧 迷霧
    全站熱搜

    快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